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读后感

《飘》读后感

时间:2024-06-11 14:57:33
《飘》读后感15篇

《飘》读后感15篇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飘》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飘》读后感1

十六岁是浅尝爱情的一年,眼里只容得下情花轰轰烈烈在绽放。那年里第一次不知不觉中钟情,第一次悄无声息地失恋……,也是第一次读到了《飘》。花季明媚而简单,我像小蜜蜂,无视生活花蕊的奇巧造物,只顾浅浅采集甜或不甜的爱情花蜜。好比那时读《飘》,真正读到心里去的只有斯佳丽苦涩而丰盛的爱情,如同我熟知它《乱世佳人》的中文译名一样媚惑,在暗淡纷乱的时代背景中,带着浓厚亮色飘在十六岁姑娘所能看到的最显眼处,让人感叹又目眩神迷。二十八岁是解读生活的年龄,爱情早已潜移默化地和生活长在一起。连日来,在平淡的日子里操作简单的爱情,那一段把个体命运和情感发挥到极致的故事冷不防在闲暇处冒了头。所以,在想读《飘》的时候适时重新捧起了它。“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故事从老地方开始,而今当生活授我以体恤,婚姻授我以头脑,孩子授我以母性的时候,我的心灵不断在玛格丽特优美的文字中发生新的碰撞,继而滋生出许多细小琐碎的.思想碎片来。

-磨难-

塔拉的春天是极美的,漂亮的公子哥儿和小姐坐在荫凉的走廊下说笑,猎犬和马匹安静耐心地卧在红土上等待它们的主人。屋里是主妇温柔的话语和黑人们从田里归来的欢声笑语,屋外飘来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文字间弥漫着春天懒洋洋的散淡和生机,如果这能是永恒,斯佳丽将是这种生活中最明媚的点缀品,直到她容颜老去。然而,战争来了。

作者笔下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残酷血腥的重要构成,是中学历史课本上枯燥乏味的必背章节,也是十六岁时翻书的手不耐多停留的文字。可是真正带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走进这场女性笔下的战争,才发现这是些多么生动的场面!五角场大撤离,四辎重军车、救护车、堆满行李的马车充斥街道。黑人和白人小孩无人看管,前者满街乱跑,后者大哭大叫。军队开仓放粮,老小疯狂抢运,成百上千的伤员曝晒在毒日下面,等着被抬走或者死亡……;穿越火场的描述更仿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建筑物上空咆哮的烛天火光把黑夜照成斯佳丽,斯佳丽将是这种生活中最明媚的点缀品,直到她容颜老去。然而,战争来了。

白昼,南军中衣衫褴褛的少年无声地倒下,平日里风度翩翩的瑞特狠抽着马背驾驭马车在炼域般的火隧中飞奔。战争再怎么紧迫现实,到了后人的眼光中也就带着艺术油画般的壮美了,就好像作者给斯佳丽的磨难,总是在无奈悲哀中透出摄人魂魄的美。她独自驱车带着病弱稚残的一车人通过封琐线,她抬起接受舞伴的臂向闯进塔拉的北军强盗射出了致命的一枪以求自卫和复仇,她用她挑选衣裙的手在地里寻找一块萝卜以求为全家人裹腹,她竭力在一贫如洗的家里拼凑出一套行头以求讨瑞特的欢心,又不得已使出她全身的爱情招数诱惑一个讨厌的老男人以求保全塔拉……,每一个细节折射出斯佳丽身上的韧性,她那些不被和平认可的任性强悍主见和没心没肺,在磨难的调色下全都绽放出了别样的魅力。

“以后再去想吧,等我能经受得住的时候再去想过去的伤心事。”斯佳丽这句口头禅把她以及同类的人从一味怀旧固守的人群中绝决地提炼出来,打磨打磨,直至她们最终成为重建时期美国精神的重要构成。至此,磨难把斯佳丽由一道美丽的风景升级成真正主宰生活的主人。

《飘》读后感2

《飘》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成书应该是在中年以后。有人说只有青春逝去的女人才会以极大的深情怀想起年轻的岁月,她便是这样。米切尔笔下的主人公郝思嘉初次登场:雪白的肌肤,双眉是两道惹眼的斜线,绿色的眼睛象猫一样诱惑,穿着新做的裙子,和汤家双胞兄弟座在自家庄园的廊下,周围开满了白色的山茱萸。他们都年轻的富二代,除了玩乐,就是谈情说爱。这时,汤家的两兄弟在向她示好,她却谋划着如何跟自己中意的卫希礼私奔......

然而在南北战争的残酷的时代背景下,命运并没有眷顾郝思嘉。战争使她成为了寡妇,使她面对着饥饿、贫困、社会地位的降低。她要保护自己的陶乐庄园,她要保护自己的红土地,当然,她还想自己能过上好日子。她果断地抛弃了母系血统南方贵族小姐娇滴滴的表象,表露出父系爱尔兰人强悍的本色。她靠着骨子里的坚强,凭借白瑞德对她的深爱,在战后快速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过上了自己向往的日子。只可惜,她活在卫希礼的梦一直不肯醒来,忽略了她已经拥有的白瑞德的大量的爱。直到最后,媚兰去世,她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和卫希礼在一起了,这时她终于发现,原来她一直在享受着白瑞德的爱而不自知。瑞德在绝望之余悄然离去,她却发誓要重新找回瑞德的爱。

故事的结局精巧,只是简单的写到:我明天回塔拉再去想吧。那时我就经受得住一切了。明天,我会想出一个办法把他弄回来。毕竟,明天又是另外的一天呢。是的,郝思嘉在保卫红土地的同时为自己筑起了疗伤的堡垒-------塔拉。她很坚强,不依靠男人,凭借自己的强悍保卫着那方父亲留下的红土地,属于她得永远的塔拉。

笔者很喜欢瑞德。他的.爱,他的用心,他的执着与忠贞,在一个男人身上显得更具魅力。

最后一章有一段瑞德对郝思嘉的经典话语“你有没有想过,我是怀着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在爱你的,爱了那么多年才最后得到你。战争期间我曾准备离开,忘掉你,但是我做不到,只好经常回来。战争结束后,我冒着被捕的危险就是为了回来找你。我对弗兰克·肯尼迪那么忌恨,要不是他后来死了,我想我很可就把他杀了。我爱你,但是我又不能让你知道。思嘉,你对那些爱你的人总是很残酷的。把它作为鞭子举在他们头上。”且不论此时他的心情,这句话太有魅力。一个男人默默地在爱的女人身边守护那么多年,永远那么宠溺,那么的深情。当今社会这种爱情甚少,物欲横流的年代有谁能像瑞德般坚守心灵的所属,不在灯红酒绿中迷失自己。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的又有几人,笔者很欣赏这种爱情,伟大又执着。

最后文章看似写郝思嘉个人的命运,实则是写整个南方社会随着南北战争的结束,旧有的贵族生活“随风而逝”。而郝思嘉那句著名的“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成为了新女性面对人生的一句口号。这才是真正的“GONG WITH WIND”。

《飘》读后感3

《飘》又名《乱世佳人》,全文是围绕女主角斯佳丽的一生展开的。从她的少女时代开始叙述,一向到她初为人妇、丧夫以及再婚,这过程中原本天真幼稚的女主角斯佳丽也在不断地成长、成熟。而从斯嘉丽的成长中我也得到了很多做人、做事的启示,相信这些收获也将帮忙我更好地成长……

《飘》是米切尔的一本也是唯一的经典著作。该书主要讲述了在南北战争的残酷的时代背景下,命运并没有十分眷顾斯佳丽。战争使她成为了寡妇,战争使她不得不应对饥饿、贫困、社会地位的变迁。她要保护自我的陶乐庄园,她要让家人和卫希礼一家生活下去,当然,她还想自我能过上好日子。她果断地抛弃了母系血统南方贵族小姐娇 ……此处隐藏11677个字……乱中能够创出一片天地,自强不息。面对情感上的一次次失意,母亲的去世,父亲的精神失常,生命中的依靠一个个消失……面对命运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她并没有自甘堕落,而是独自一人承担着重任。在塔拉的'一段时间里,她从一个养尊处优的大小姐,变成了一个勤劳能干的乡野村妇,她那白皙娇嫩的小手上,必定是磨出了许多水泡,变得粗糙不堪了。

在整本书中,思嘉最看重的便是金钱,而我并不觉得思嘉很俗,因为有了金钱,思嘉便能有能力保护深爱的家园。这个曾经挥霍无度的大小姐,为了钱,抛头露面,变成了一个精明能干的女商人。在思嘉的心中,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有了一切,钱能让思嘉过上好日子,能让她不再受别人的欺凌,让她不再为生活所困,让她不再为衣食所忧。思嘉是真实的,连年的战火和折磨让她事事从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少年时虽然一帆风顺,但接连到来的厄运使思嘉变得很缺乏安全感,她不敢也不再去奢望那些美好得不切实际的东西,她只想让生活变得美好一点现实一点真实一点,这让我对她有着深深的怜惜。

思嘉是不幸的,却也是幸运的。在最后一段婚姻中,思嘉的丈夫白瑞德对思嘉痴心一片,思嘉也是爱白瑞德的,可却没有及时意识到,两人经过了丧女之痛,关系生疏,白瑞德终于离开,而思嘉明白他的的心意太晚,最终无法挽回。但思嘉不会放弃,她决心要追回白瑞德,找回属于自己的幸福。

《飘》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受益匪浅,思嘉那坚强的精神会永远刻在我的脑子里。

因为,思嘉告诉我——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飘》读后感14

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前夕,佐治亚州种植园主的女儿郝思嘉,听说心上人卫希礼即将与别人结婚,一气之下嫁给了自己不爱的查理。后来查理参军,不到两个月就在军营里病故了。1864年,北军包围亚特兰大,郝思嘉在白瑞德船长的帮助下逃回老家。可是老家田园荒芜,遭人洗劫,亲人相继病逝。思嘉为了筹到农庄的地产税,不惜勾引妹妹的未婚夫甘扶澜,“嫁”给了300美元。她后来差点被人xx,甘扶澜、卫希礼等人前去报仇,结果差点丢了命,多亏白瑞德相救,但甘扶澜还是被打死了。第三次婚姻,思嘉嫁给了有钱的白瑞德。两人虽过着奢侈无忧的生活,可她仍然忘不了卫希礼。直到女儿出生思嘉都依旧没有忘记卫希礼。女儿死后,爱她的媚兰也因小产死去了。媚兰死去的那一瞬间,思嘉恍然大悟,卫希礼既不爱她,又懦弱无能,无法在社会中生存;而白瑞德才是真正爱她的人,对她百般宠爱,为她不顾自己的生死,甚至为了不让她伤心,救了她的老情人……但此时,白瑞德已离她而去。郝思嘉决心要挽回瑞德,因为此时她依然年轻美丽,更重要的是,她懂得了爱。

起初我读这本书时,我认为郝思嘉是个敢于追求的女子,后来看到她贪婪虚荣、为了钱不择手段时,我对她的好感荡然无存。当感情与金钱利益冲突时,她毅然选择了金钱,为此甚至把终生幸福当儿戏。但读到她用双手挽回农场,用斤斤计较赚来的钱换来自己与朋友们的生存时,我眼眶湿了。或许她的“不择手段”是不得已的“权宜之计”,都是为了生存。确实如此,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养活一个大家庭,也保不住祖辈留下来的基业。她为了自己和朋友在社会中生存,牺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幸福。不过正是因为她认为婚姻是一场交易,所以当真爱来临时,她没有珍惜,只顾追求那只会给她痛苦的卫希礼,只顾得利用白瑞德的爱作为自保和赚钱的工具。当她想要珍惜时,爱已不复存在。郝思嘉用双手和婚姻换来了生存和财富,却丢失了人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倔强的郝思嘉是美国战后精神的象征。她爱土地,并像土地一样承受苦难,饱含激情……这使我联想到了“爱国”两个字。《飘》中其实蕴含了美国那种自强不息、默默反抗的爱国精神。郝思嘉的爱国精神是“阴柔”的,坚定不屈。而中国的爱国精神则是“阳刚”的.,体现的是像黄继光、董存瑞那样的勇于为国牺牲。若是我们既拥有中国的爱国精神,又拥有美国的爱国精神,刚柔结合;在国家和谐的时候,做好自己的本分,不做社会的包袱;在国家困苦的时候,自强自爱,支持国家;在国家动乱时,试着帮助国家分忧,共同打击恶势力;在国家战乱时,全力打击敌人,做好国家的精神后盾……那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昌盛繁荣、日渐强大!若是人人都如此爱国,那还有什么可怕的呢?

来吧!让我们好好学习,长大报效祖国,成为一个同郝思嘉一类的爱国之人!

《飘》读后感15

鲍勃·迪伦先生是美国的摇滚音乐家,被称为美国文化的符号,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位伟大的音乐诗人便深深吸引了我。是什么样的际遇造就了这位音乐大家,他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超越瓶颈的……种种疑问在我心中埋下种子,终于,在鲍勃迪伦先生历时三年著成的回忆录《像一块滚石》中,我拨开了心中的疑云。

这样的一位杰出音乐家,在诗文上面造诣更是颇深。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这首曲子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整个曲子仿佛用不一般的乐器营造了一种民权斗争的氛围,节奏和弦都处理的恰到好处,起承转合之间有力地传达了群众的呼声。其更大的感染力在于,文字的排比铺陈,配合节奏感,增添其气势,引发了对时代战争和平的深思呼吁,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人民对社会的呼声。从词到曲,一代才子尽展生命之风采。鲍勃迪伦的魅力,正是作为一个文化观察者,自然地作曲,而不是无病呻吟者对大众审美的强牵附会。

鲍勃迪伦的特别之处还在于,他没有拘泥于一种特定的音乐形式,而是在许多领域都有所涉猎。比如蓝调,乡村音乐,摇滚乐,民谣,爵士等等,这些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都能被鲍勃迪伦拿捏的恰到好处,运用自如。此外,再配合上他的'文字才华,其中有哲学类的,有社会政议类的,都能真正地反应人们的社会生活,关注民生,在群众中能够引发极大共鸣。如果说要去评判一个音乐家是否有价值,那么我觉得这个标尺会是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力有多大,又是如何推动历史进程的。鲍勃迪伦和很多其他的音乐家不一样,他在书中拼命使自己抽离替大众发声的印象,他说,他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真实生活和想法,真实地面对自己,这是最重要的自己,换而言之,真性情的他在努力从大家冠给他的“伟大”标签中脱身,从大家为他套上的社会意义的枷锁中挣脱,坚持做回自己,这也是他与众不同,令我敬佩之处。在书中,他将自己比作是放牛娃,率真自然的性格,让先生在音乐世界中活出了自我,脱离了世俗形式主义的羁绊和枷锁。

读完这本迪伦的自述,我认为迪伦是不断地从周围汲取养分并且沉溺其中,他活的是如此纯粹,如此令人艳羡,他之于音乐世界就如原始人之于自然,读他的自传,总是带给我一种清新自然之感,享受其中。在迪伦灵感迸发时,我也会随之儿激动,当碰到创作瓶颈时,他是避世的,我也会随之联想到自己,在音乐发展领域,在教育教学方面,都要纯粹地用心体验。正如他在书的第一章中写到:大多数人唱歌是想让人们记住他们自己,而我不在乎,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让人们记住我唱的歌。故说,他所做的音乐,是不含任何杂质的。

从迪伦的自传中可以知道,他的音乐是不规则的,也没有商业气息,而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来将自己引入一种自由的境地,总是那么随遇而安。也让我感悟到在今后面对音乐、面对教育要吸收这份珍贵的纯粹,不忘初心,不忘最初怀揣着的美好。

《《飘》读后感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