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笔记了!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书笔记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轻轻合上书,静静凝视着被肆意涌出的泪水不经意所润湿的扉页。这是一本家族的兴衰史,跌跌撞撞踉踉跄跄的命运,一次又一次的大起大落,也一次复一次震撼着我的心。
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在他们身上,可以看见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伊斯兰文化精神的碰撞,所形成的火花。
故事以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老人带着韩子奇引出,墓地里楚雁潮缓缓的琴声与天上的新月相交辉映着让这命运的舞台缓缓落幕。在脑中一次又一次地浮现故事的画面。
韩子奇艰苦创业成为了玉王,对事业的自豪,对感情的无奈,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战争的爆发,时间的改变让两个亲姐妹的感情破灭。不过就是因为梁君璧的想法与韩天星不同,于是梁君璧亲自埋葬了自己儿子的爱情。韩新月还那么年轻,却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就像一朵保持者正在绽放姿态的'花朵被狂风暴雨鞭打,陷入泥泞,再也不能对着太阳绽放笑容。在韩新月生病最痛苦时,是楚雁潮陪伴在她身边并陪伴她。当韩新月去世时,她的老师,她的恋人,楚雁潮心中是五味杂陈,伤心不已。雁归有时,潮来有汛,惟独明月不再升起。一位老人在韩新月是墓前,用一曲《梁祝》道尽所有的悲欢。只是因为所信仰的宗教不同,让韩新月和楚雁潮那真挚而有纯真的爱情,成了一场令人揪心的悲剧。
这是一场宗教传统的碰撞,政治的交锋,爱情的交织。正是因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和穆斯林的不与其他宗教的通婚,才造成了这个家庭的悲剧,影响伊斯兰声誉的名族主义、神秘主义和宗派主义并非伊斯兰思想,也就对故事有了一种释然。
微风扬起,枯黄的树叶掉落,翻动着书的扉页,只听见了我微微的叹息声……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2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但同样凄美的爱情悲剧,在这本书中融合。最后,只剩下三个字:穆斯林。
这是一个神圣的名字,代表这着一个古老的民族千百年来的信仰和历史。不知多少次,敬畏的目光长久地注视着这个词。
谁知,这个词的背后,藏有多少无奈和痛楚……
梁亦清在水凳旁磨玉。坨子在手中旋转,时间飞逝,一块玉又快成形了。不知道这件作品又会落到何人之手?不知道它是否会成为价值连城的`珍宝?这一切都与他无关。他不得不承认他的命运不在自己手中,只因为他和大多数人没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民国初期,穆斯林是被歧视的。他们不可能和汉人得到一样的地位,也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但他们从不反抗,只能逆来顺受,静静等待也许有一天,命运会让他们的生活有所好转。
楚雁潮站在“博雅宅”的客厅,楞在那里。他向韩新月的父母表明了他对新月那灼热的感情,可韩太太一句话就表明了这不可能,他们隔着教门。就因为不是同一个宗教,两颗碰撞的火热的心无法找到同一种归属。楚雁潮心碎了。俗话说,“宁拆十座庙,不破一门婚”,可这个门槛将两个人生生隔开了。
回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他们之中,有名人,也有普通人。他们,和汉族人有着同样的相貌,说着同样的语言,穿着同样的衣服,住着同样的地方,可却有着不同的待遇!而这不同的待遇则带出了不同的命运!
韩新月坐在未名湖畔的小亭子里,手中的书久久没有翻动。她默默地念到:“人的灵魂是平等的……”梁冰玉在伦敦古城的街上,扑在深深爱着她的人身旁,又听到了那绝望的呼喊:“我有权利生活!有权利爱!”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3六十多年的风雨,三代人的沉浮,一切已没人记得;水凳上的梦想,美玉中的历史,交汇在一起,构筑成了一个凄婉的梦。
霍达在《后记》中写到:“请接住她,这是一个母亲在捧着自己的婴儿。”这部五十万字的巨著,霍达只写了四个半月,但前期的准备却相当漫长。这本自打她记事起,就酝酿着想写的书,以独特的视角,描绘出了两个时间不同、内容不同,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令人回味无穷。
梁亦清,一位普通的穆斯林琢玉人,为了撑起一个四口之家,在北平辛勤劳动,创立了奇珍斋。一次偶然的相遇,他结识了准备前往麦加的长者吐罗耶定以及孤儿易卜拉欣。在交往中,易卜拉欣被玉所吸引,拜梁亦清为师,改名韩子奇,学习琢玉。
三年后,韩子奇进步飞快,已成为一名可以独当的一面的优秀工匠,而且梁亦清平生最为伟大的作品——郑和下西洋的宝船也即将完工。可天有不测风云,多年的劳作使梁亦清身心俱疲,在完工的最后一晚倒在了旋转的砂轮上,船毁人亡。奇珍斋也因此消亡。三易寒暑,韩子奇重新雕成了宝船,完成了师傅的.遗愿,又借助自己的一双巧手收集珍宝,重振奇珍斋,娶师妹梁君璧,生下了儿子天星,而自己的另一个师妹梁冰玉也考上了燕京大学。“览玉盛会”的举办更为这一切锦上添花,韩子奇更是获得“玉王”的美称。一切都是那么的完美。
可是突如其来的战争打破了这一切。为了保护自己的玉,韩子奇把自己固执的妻子和幼小的儿子留在了国内,自己和好友亨利踏上了前往英国的旅途。同样固执的梁冰玉偷偷跟上了他们。从此,一家人天涯两隔。在英国的几年中,韩子奇与梁冰玉相爱,生下了女儿新月。战争结束后,韩子奇和梁冰玉回到了中国。但是一切都变了,妻子因猜忌而毁掉了奇珍斋,整个家庭也因韩子奇与梁冰玉的爱情而产生了隔膜。结果梁冰玉离开了博雅斋中的家,留下了新月。
春去秋来,韩新月长大了,她发现了家庭中父母越来越多的争吵与父亲一味的让步。但她并没有过多的关注,因为在北大的的学习需要她投入更多的精力。在那里,她有关心她的同学,有和蔼的班主任楚老师,有美丽的未名湖。在那里,她与同学一起学习,和老师讨论问题,在未名湖畔散步,一切都十分圆满。然而,新月在这时候被检出患有心脏病,她只好暂时放弃求学,进行治疗。她依然想在做完手术后重新学习。但病情因新月的一次发烧而加重,只能进行保守治疗。这是支持她的,是她与楚老师之间的爱情。但因民族差异而无法结婚。最终,在一次病发后,新月离开了人间,故事在葬礼的悼词中结束......
看完此书后,我感慨颇多。看到韩子奇为了重振奇珍斋,低下了自己的头,进入了进入了仇人的店铺工作。在那期间,他摸清了做买卖的方法,最终击败仇敌,使奇珍斋的生意做大,使我见到了意志的力量。看到韩新月为了夺得第一,独自一人在灯下复习;帮助落后的罗秀竹,使其渡过“俄转英”的难关;为了不让自己的好友难过,偷偷提前出发……新月是个多好的孩子,她善良,无私,为人着想。但心脏病毁了她来之不易的爱情,她对美好的向往和追求,她美好的前途,毁了她的一切。我看到了生命的珍贵与脆弱。
拥有 ……此处隐藏11369个字……她遇到了楚雁潮。原以为,她的一生充满鲜花,可谁知,生命之花只绽放了十九个年头。“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先天性心脏病断送了她的生命,她的坚强,她的不屈,一次又一次的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那个雪天,她离开了。她,就是韩新月。
他,北大才子,最年轻的老师。他会拉奏小提琴,会和新月敞开心扉,他有一颗对文学炽热的心。在那轮新月,迎来了迟到的提亲......他,就是楚雁潮。
梁冰玉走到女儿葬身的果园,路过一个拉着小提琴的中年男子。暮色悄悄地降临了墓地,婆娑树影渐渐和大地融合在一起,满目雄浑的黛色,满园温馨的清香。西南天际,一弯新月出来了,虚虚的,淡淡的,朦朦胧胧,若有若无......
天上,新月朦胧;
地上,琴声缥缈。
我合上书,抬头望向朦朦胧胧的新月,弯弯新月,思思雁潮,伸出手想要触摸到它,一滴泪珠悄然划过我的脸庞......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4两天终于看完了这本书,同学极力推荐的。只是,读后的感觉不像他说的那样沉醉,有些味道尝不出来。
首先,十分不明白为什么梁君壁会有那么大的转变。年轻时的壁儿,美丽、善良、能干、善解人意,为何到了中年之后却只剩下能干了?而这种对事物极大的主宰兴趣使得丈夫闷闷不乐,女儿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甚至断送了自己亲生儿子的幸福。也许是经受了太多岁月的折磨,丈夫不在身边,整整十年独自一人支撑着整个家;也许是受到了丈夫的刺激,自己倾心相待的枕边人却与他人结婚生子,而那个夺走她幸福的人竟是自己的亲妹妹!可是,她性格巨大的发差在文中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十年间,她竟然逼走了忠心耿耿的管家侯先生,这也导致了日后文革的时候家中被洗劫一空,没有了侯先生的奇珍斋像是失去了顶梁柱的残破不堪的房子,而侯先生的离去更是带走了全部伙计,就这样,刚刚在日本人肆虐之下略显生气的奇珍斋被“倒”了出去,辛辛苦苦经营下来的家业在她那几句刻薄甚至恶毒的言语中消散了,而此时她还不知道丈夫和妹妹在海外的情况。是生命承受了太大的打击?可是,那个姑妈呢?那个被日本人摧毁了家庭,失去丈夫儿子不得已背井离乡常年寄人篱下的姑妈呢?她倒是宁愿丈夫领着个女人和孩子回来,只要回来就好。可是韩太太就不一样了,她不明白丈夫和妹妹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她气愤他们做出了这样的事情竟然还敢回来!总之,梁君璧如何从一个体贴懂事的可人儿变成一个颐指气使的泼妇,无从得知。
其次,为何韩子奇变得如此懦弱。少年时,当他第一次看到玉,就毅然向巴巴提出终止朝圣的路程,对于一个穆斯林说,朝向麦加是生命的意义,是穆斯林引以为傲的,而他,为了那晶莹碧翠的玉放弃了通往圣城救赎灵魂的机会。此时的他,果断决绝。师傅去世后,他甘心受到师妹的误会,带着自己对玉的执着,带着对师傅的忠诚,带着自信投奔汇远斋,忍辱负重。三年间,他不仅完成了宝船的雕刻,也用偷学来的英语结识了亨特先生,决然离开汇远斋,重振奇珍斋。此时的他,坚韧不屈。为什么,十年后的他面对妻子无休止的羞辱没有任何反抗!也正因此,也使得女儿感受到父母之间的裂痕,而她的心随着父母间的`间隙也裂开了。作者在这一点对人物性格的转换也没有描述清楚。
其实,韩子奇这个人不是无情,而是太专情,专情于玉。他对巴巴的绝情是对玉的专情,他对玉儿的无情是对玉的不舍,他对妻子的忍让亦是对玉的保护。可那些令他珍爱不舍的玉也最终被一群红小兵折磨地粉身碎骨。而这之前,他最爱的两个人,玉儿和女儿新月也都被他的软弱消磨地身心俱碎。
最惹人怜的是十八岁的新月,她敏感地感知了父母之间的隔阂,她渴望母爱,她看着照片张那个温柔美丽的女子,想不明白为何母亲有这么大的变化。她自认为自己是家里重要的一员,可是在办完哥哥的婚礼后,母亲一句“这里有你什么事”彻底伤了她的心。和她两情相悦的楚老师被母亲拒绝,理由是因为他不是个回回,就这样母亲亲手把她心中唯一对生的希望熄灭了。她哭着问姑妈,她的直觉告诉她那个女人不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不是,哪有母亲对自己如此生疏,哪有母亲忍心不顾女儿的幸福和生命只为遵守教规!当她终于从父亲口中得知自己的母亲是一个温柔,勇敢,前卫的女性时,她笑了,她知道,那才是她的妈妈,只是,她脆弱的心灵再也承受不起任何波涛。怀着对母亲的思念,对楚老师的眷恋,她离开了这个世界。
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5人生如梦,历史无情。
一直很想读这本书,起初也是怀着对这个民族以及书名的好奇,想知道这会是怎样一个故事。没想到第一章就把我震撼到了。那些描写建筑的专业词汇,让我觉得自己无知极了,而后面有关玉与历史的描写则使我更加钦佩作者的学识,那是真东西,真本事。
从文章的写作风格来看,毫无疑问,字里行间都带着很明显的过去的气息,尤其描写爱情,描写人物心理时,与现代作品之间有着很大不同。故事也就是在那特殊年代展开的,从未经历过那时代的我,却有幸在这一周多跟着作者,沿着玉与月的脉络走了一遭,一同难过,欢笑,遗憾,不甘。
全书的几个葬礼都令人印象深刻。忠心耿耿的老侯被韩太太冤枉,他努力撑着一口气,沉冤得雪时却也是与人世告别时;苦命的姑妈等了一生却始终未曾与家人再次相遇,在另一个世界,她终于可以歇一歇,可以摸摸自己孩子的脸,朴实又真诚,从她身上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新月一生纯洁天真,在人生正值绽放的时候,被命运无情戏弄,香消玉殒,留给活着的人无限感伤……
而易卜拉欣,最后无疑是要带着无限的遗憾落下人生的帷幕。
我更愿意称他为易卜拉欣,这个年少时的名字,与玉还没有任何瓜葛的少年的名字。他虔诚,他勇敢,他有着太多美好的特质。当易卜拉欣这一真主信徒的名字被韩子奇所替代,他的世界一下复杂起来。懵懂时就要背着他人的不解寄人篱下,卧薪尝胆,只为让奇珍斋再次出现在世人眼前。这颗心也正是一路来对信仰的虔诚而磨砺出来的。命运却毫不留情的捉弄他,或许这是真主的`考验,抑或说惩罚。但是,经历了这么曲折的一辈子,也不枉在人世活了一次。至少他真实的体验到了爱,也真实的因爱而痛苦,他在人海浮沉,在战火中迷茫。韩子奇早已不是那个勇敢的少年,因为有了爱,那爱高过了信仰,或者已经成了新的信仰。因此,他也有了软肋。
韩太太最终只在一句“十几年前无常的了”的描述中向读者短暂告别。她可怜,她可恨。我尝试放平心态去理解她,但是我始终却不能容忍她的愚昧,不能原谅她的自以为是。作为父母,这种自以为的“关爱”对于儿女来说,最为致命,因为这说到底不过是自我满足的一种表现。没有人有权利掌握他人的人生。可说到这儿,她何尝不是被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整本书中最“虔诚”的穆斯林,严格按照教义每日“小净”的她,却因为坎坷的命运变得刻薄,虚荣,不可理喻,拥有最让人咬牙切齿的心。她一生耿直,性格倒是像虎妞,年少丧父,她习惯了掌权,却未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一而再再而三的做下那些事,每日的祈祷就能掩盖她的过错吗?
我羡慕故事中真挚的爱,也同情每一个在大历史下脆弱的人,不管是“回回”,还是一个汉人,在临终之前坦坦荡荡,无所畏惧的能有几个?说到底,这人世,荒唐,无情,无奈,但也真实,热烈。
推荐阅读。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