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时间:2024-06-06 21:31:33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三年级数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三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通过圈一圈、找一找、剪一剪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

3、通过生活中的事物进入课堂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四边形无处不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概括四边形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四边形吗?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一)初步概况四边形的特征

1、课前前测画四边形。

师:(出示课题:四边形)同学们,你们知道四边形吗,那么你想象中的四边形应该是什么样的?你能试着把你心目中的四边形画出来吗?让学生在点子图上画四边形,教室巡视并适当指导学生活动。(一般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菱形以及不是四边形的图形)

2、讨论四边形特征。

将学生画出的一些四边形展示在黑板上。

师:请同学们看上面,这黑板上的都是四边形吗?(不是)

师:(直接说)有的同学可能有意见是不是,那这样,你对哪个四边形觉得不同意就在下面打个×,你觉得这个可能是可能不是的就打个问号。

师:这些图形都没有意见是吧,那你们认为四边形有什么特点?

生:有四条边,有四个角。(板书)

师:那么大家都认为四边形是有四条边,四个角,来,我们看看书上是怎么说的?翻开书第79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和我们说的一样吗。师:有补充吗?(四条直的边,四个角)

师:符合这样特征的是四边形。那么请同学们看看刚才做上记号的,你有什么想说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二)通过操作活动,加深对四边形的认识

1、在众多的图形中找出四边形。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了四边形有四条直的边,四个角,那接下来用这些特征来判断一下下面的图形(出示例1)。是四边形的打“√”,不是的打“×”。(是的留下,不是的移开)

重点问一下:

2.找四边形

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把眼睛从屏幕转到我们的四周,找一找我们的四周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呢。

(3)欣赏校园中的四边形。

师:其实四边形师无处不在的,老师也在我们校园里走了走,拍了一些照片,我们一起去看看。

师:还有很多很多呢,只要大家用心观察,四边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在刚刚欣赏和小朋友自己发现的四边形中,哪些是我们以前认识过的,而且是我们最常见的呢?(正方形和长方形)

师:那么就来研究一下这两个常见的四边形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和角藏着什么秘密呢?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呢?请你们猜测一下。

师:大家都勇敢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你们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验证下吗?先小组讨论下,真没什么想法的同学可以打开老师给你的小锦囊看看!

师:长方形都有4个直角,正方形也有4个直角,还有补充吗?

师: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一样长,长方形相对应的两条边一样长。

师:刚才我们讲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不但具有四边形的特点,有四个角,四条直直的边,而且它们的角很特别都是直角,还有对边相等或是四条边相等,所以它们是特殊的四边形。而且它们的四条边都有自己的名字呢,来,一起去看看吧。我们把长方形的这两条长的边叫做长方形的长,短的这两条叫长方形的宽,把正方形的这四条边叫做正方形的边。

师:同学们,刚我们通过自己动手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发现了正方形长方形的特点,现在让我们的脑子轻松一下好吧,来看这里请你填一填。

师:再考考你,你能用刚刚我们研究的这张长方形中剪出一个正方形吗?怎么剪最简单。

二、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这个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 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 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 整时段时间计算。

谈话:同学们,现在的电视节目内容是丰富多彩,精彩纷呈,谁愿意告诉大家,你喜欢收看什么电视节目?这个节目会播放多长时间?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谈话: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请继续观察,“六一剧场”是从什么时间开始播放,什么时间结束?如何计算“六一剧场”播放的时间?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经过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计算思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减法计算,16-14=2。(相机板书)另一种是推算,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一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2. 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谈话:同学们,从节目预报表中,你知道“金色童年”这个节目是什么时间播出,到什么时间结束?“金色童年”播放了多长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的?每份表示几分钟?开始的箭头和结束的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时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这段时间有多长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 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提问: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说说思考过程。

< ……此处隐藏17676个字……了解学生口算状况的一次机会。在教学这道题时,要注意学生是不是都能算对,速度方面的要求不要过高。

(2)加强估算。

第3题中的上下两道为一组,同组两题中的数是精心设计的。在一组加法题中有一个加数相同,另一个加数不同;有一道题不进位,另一道题进位。在一组减法题中或是减数相同、或是被减数相同,也有不退位与退位的比较。题目要求估计哪些题的得数比50小,哪些题的得数比50大,需要在估算的同时把得数分类,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第10题结合估计渗透一些运算规律,教学时不仅要学生选用适宜的关系符号,还应让他们说说是怎样想的。通过思考和交流,学生能初步体会各题里隐含的运算规律就可以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估计一下”不是估算出结果,而是对式子的整体感知。如70-32○70-23,两个式子的被减数都是70,减数32比23大,所以70-32的差比70-23的差小。

(3)开放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能力。

第5题和第12题给学生的条件信息较多,但没有提出具体问题。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解决自己想到的问题。这些题把培养学生收集、利用信息能力落实到了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里,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第5题以提出一步计算问题为宜,并口算出结果。第12题要鼓励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

第13题是答案开放的题,在回答第一问时只要看哪两种体育用品的价钱和小于100,可以通过口算或估算作出判断。这题的答案很多,教学时不必求全,但要让学生体会到解题的策略、方法以及答案的多样。

三年级数学教案15

教材分析:

本课连除解决问题是在前面笔算乘法和解决一步除法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生会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会计算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新知识点增加了一步计算,在原来学习的基础上提高了一个难度。所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分析两步除法的数量关系,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内容:

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材第53页例4和“做一做”,第55~57页练习十二第6~9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连除的方法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概括能力。

3.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会根据数量关系用多种方法解决连除问题,并能利用乘法对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

能够根据数量关系分析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黑板上先写好课题: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新课讲授:

教学教材第53页例4。

1.出示例4情景图。

三年级女生要进行集体舞表演。老师将要参加表演的6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

2、让学生理解题目内容,讲讲自己获得哪些信息:阅读与理解。这个环节重点培养孩子仔细审题的好习惯。不要看到题目就动笔写,要先分析理解后再做。

5、学生自主做题,然后汇报。

学生汇报、交流。

方法一:

可以先将60人平均分成2队,列式为:60÷2=30(人);再求把30人平均分成3组,列式为:30÷3=10(人)。

综合算式:60÷2÷3

=30÷3

=10(人)

方法二:先求出一共分成多少组?

列式为:2x3=6(组);

再求每组多少人?

列式为:60÷6=10(人)。

如何列综合算式呢?

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怎么思考的?

60÷(2x3)

=60÷6

=10(人)

验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6=60(人)。

结果与已知相等,计算结果正确。

答:每组有10人。

6.回顾与反思。

(1)通过以上的分析、解答,思考:如何对计算结果进行验算呢?已知总数,如何求平均数?

(2)学生汇报、归纳。

三、课堂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你的解题思路,进行验算。

点名学生上台板演,然后集体讲评。

2、基础性练习(利用学生平板电脑进行练习)

三年级同学去春游,学校把参加春游的144名学生平均分成6个队,每个队平均分成3组。

3x6表示()

A、一共有多少个组B、一共有多少个队

144÷6÷3表示()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C、6个队一共多少人

144÷6表示()

A、平均每队有多少人B、平均每组有多少人

3、拓展练习:

下面是一种药品说明书的一部分,你知道这瓶药够患者服用10天吗?

【规格】每粒0.34克。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2粒,一日3次。

【包装】固体药用塑料瓶装,48粒/瓶。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①已知总数,求平均数,就是用总数÷份数=每份数

②除法用乘法进行验算。

五、布置作业

课内作业:教材第55页第6、7题。

课后作业:教材第55-57页“练习十二”第8~9题。

用连除的方法解决问题

60÷2=30(人)2x3=6(组)

30÷3=10(人)60÷6=10(人)

60÷2÷360÷(2x3)

=30÷3=60÷6

=10(人)=10(人)

验算:10x3x2=30x2=60(人)或者10x(2x3)=60(人)。

答:每组有10人。

教学反思:

1、本节课要引导学生从应用知识解决生活里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逐步树立应用数学的意识,从而从“有用性”的外在角度刺激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更积极主动,更有兴趣的来学习今后的计算课。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一种数学策略,掌握一种数学方法,使今后学生面对没出现过的题目类型或其他生活中的问题时,不再惊慌不已、束手无措。本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是:原来新问题也不可怕,也只不过是旧知识的重新建构。

2、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种的,注重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对问题教学思考。

3、注重解题思路的分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找出中间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年级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